
半個多世紀過去了,軍用床上的“志眷”二字清晰依然
從鴨綠江畔到遼北鐵嶺,從火炕平房到暖氣樓房,50多年間,銀州市民賈田的家搬了好多回,但是不管搬到哪里,家里那張老舊的木制軍用床賈田一直都舍不得扔掉。因為這張床住過賈家祖孫三代人,這張老床更是一段難忘歲月的記錄者。 5月22日,記者在銀岡小區賈田大爺的家里見到了這張被他視為“寶貝”的老床。
為志愿軍家屬特制“志眷”軍床
這是一張深栗色木制結構的單人床,床長約2米,寬1米,床頭和床尾分別有木制的床欄桿,由于年代久遠,欄桿扶手處的棱角已經磨的有些發白。床身與床腿連接處分別有四個鋼制鉚釘固定,經過了半個世紀,老床一點兒沒走樣,沒變形。坐在床上,依然能夠感覺到床的牢固和舒適。床頭正面“志眷”二字是老床最顯眼的地方,“志眷”也成了這張床不同尋常的身份標志。
今年78歲的賈田老人告訴記者,在上世紀50年代初,他作為一名志愿軍戰士參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,“當時,中國人民志愿軍安東(今丹東)招待所,為招待回國辦事的過往人員以及來部隊探親又不能過江(鴨綠江)的部隊家屬,就特制了一批軍用木床,有雙人的,也有單人的。為了區別于其他床,這批軍用床一律被漆成栗紅色,并在床頭床腿之間的連接板上用白鋁油噴上醒目的‘志眷’二字,寓意志愿軍家屬所用。 ”
軍用床從丹東搬到鐵嶺
賈田說,朝鮮戰爭后,特別是1955年實行軍銜制后,志愿軍干部每年都可以回國休假,家屬也可以赴朝探親,志愿軍招待所失去了存在的必要,這些“志眷”軍用床便被分配到丹東市駐軍各大單位的招待所,后來各單位又把這些床發給所屬單位保管使用。就那時候,賈田和愛人分到了一張“志眷”雙人床和一張單人床。“我的三個孩子就出生在這張大床上。她們小的時候經常爭搶著要睡在床上,特別是夏天的時候,木床特別受歡迎。”回憶起往事,賈田老人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。
“1970年,我所在的高炮團從丹東市換防到鐵嶺縣,軍用床也隨之來到了鐵嶺。 ”賈田說,來到鐵嶺后,他們一家住在鐵嶺縣黨校院內的平房里,由于住平房是睡火炕,雙人床基本用不上,就被部隊收回了,只剩下這張單人床。賈田全家在平房一住就是15年,中間雖然經歷了四次調房搬家,但總是賈家人搬到哪兒老床就跟著搬到哪兒,“孩子們也曾多次說軍用床太舊了,應該換換了,但我總舍不得。 ”
半個世紀后老床變成“寶貝”
1986年,賈田又搬家了,這次他是從平房搬進樓房。喜遷新居全家人興高采烈,又是裝修,又是換家具,這次孩子們又一次向父親提出,“老木床和新房子一點不搭配”,希望他扔掉那張軍用床。賈田仍然沒有聽孩子們的,態度堅決地把“志眷”床搬上了樓房,放在南屋他和老伴的臥室內。半個多世紀了,用“不離不棄”來形容賈田對老床的態度一點兒也不過分。
賈田說,這之后的20多年,老床基本沒閑著,“大兒子新樓沒下來前,就住在我們家木床上;后來為了學習方便,大孫子來和我們一起住,睡在老床上;大孫子長大了二孫子接著住,二孫子走后三孫子繼續住,一直到現在。 ”
賈田老人說,50多年來,這張老床不僅是家里的一件擺設,一件物品,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,許多情感都被融入在這張老床里面。“‘志眷’軍用床可以說是特定時代的產物,它見證了朝鮮戰爭時的艱苦歲月,見證了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,見證來我們這個家由原來二人世界變成了13口人的大家庭,”賈田說,老床就是他的寶貝,到啥時候也不能拋棄它,相反,還要把它保管好,使用好,讓老床代表的艱苦樸素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。 ”
本報記者郎新穎
“老物件”曬出來
一部過時的大哥大,可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追求;一只竹制的暖水瓶,可能勾起了你對奶奶的溫暖記憶;一張已經斑駁的老式結婚證,可能珍藏著你年輕時最甜蜜的愛情回憶;一臺老式黑白電視機,可能讓你想起全家團聚的幸福畫面……壓箱底的許多老物件也許在時間的流逝中被遺忘,但只要一拿出來,總能勾起曾經溫暖您的記憶,透過它們,我們能重溫那個質樸純真的年代。